首頁 >銀行 > 正文

【全球速看料】【預見2023】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2023年應深化銀行改革、嚴防金融風險

2023-01-18 12:43:17來源:金融界


(資料圖片)

2023年是疫情管控放開后的第一年,也是“二十大”報告的開局之年。國際形勢仍動蕩不安,全球經濟將面臨衰退風險,主要金融市場仍有劇烈波動的可能;國內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也仍較突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2023 年要從戰略全局出發,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綱舉目張做好工作。

值此關鍵時點,金融界特推出《啟程:百位首席預見2023》,旨在通過專家分析解讀,為企業社會注入信心,給廣大投資者帶來啟發。

本期嘉賓:招聯首席研究員、中關村(行情000931,診股)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董希淼

招聯首席研究員、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董希淼

核心觀點:

過去一年宏觀政策過于注重防范通貨膨脹和外部壓力,未將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政策的有效性仍顯不足;

2023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速有望超過5%,但對此不能過于樂觀;

目前,我國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為7.8%,還有一定下降空間,2023年應繼續實施降準降息;

目前住房信貸政策調整,主要集中在支持剛性住房需求,應在如何更好地支持改善性住房需求方面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二套住房貸款利率下限也應進行適當調整;

促消費、擴內需是2023年經濟工作的關鍵抓手,重點在于提振居民消費,主要是擴大住房消費和汽車消費;

防范風險是金融業永恒主題,是2023年金融工作重要目標,重點之一是推動中小銀行改革化險、穩健發展。

以下為對話全文:

過去一年宏觀政策未將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有效性不足

金融界:2022年是充滿挑戰的一年,如何看待2022年貨幣金融政策和金融數據?

董希淼:2022年的確是較為困難的一年,全年經濟增長速度顯著低于預期目標。這一年,我國貨幣政策繼續堅持穩健的主基調,兩次實施全面降準,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三次下降,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市場主體融資成本明顯下降。數據顯示,2022年12月末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11.8%,比上年同期高2.8個百分點,繼續維持在高位。同時,采取多種措施,引導流動性更多進入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鄉村振興等,貨幣政策精準性有所提升。但是,過去一年宏觀政策對疫情沖擊和經濟增長壓力估計不足,過于注重防范通貨膨脹和外部壓力,未將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政策的有效性仍顯不足。

從全年數據看,2022年人民幣貸款增加21.31萬億元,同比多增1.36萬億元,反映出有效融資需求有所回升,金融繼續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從結構看,“企業強,居民弱”特點較為顯著。2022年全年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17.09萬億元,同比多增5.07萬億元。企(事)業單位貸款同比大幅增長是2022年人民幣貸款增長主要貢獻,這得益于開發性、政策性金融工具以及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發力,金融機構加大對基礎設施、重大項目等支持,再加上金融支持小微企業政策措施保持延續性,推動企(事)業單位短期和中長期貸款較快增長。

但是,2022年全年住戶貸款僅增加3.83萬億元,同比少增4.09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1.08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2.75萬億元,同比分別少增7600億元、3.33萬億元,住戶中長期貸款增量為2015年以來最低。這反映出受多重因素影響,居民就業、收入不夠穩定,日常消費需求下降,住房消費意愿不高。

我國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和市場利率還有一定下降空間

金融界:2023年中國經濟會加快復蘇嗎?請您展望一下2023年的中國經濟和貨幣政策。

董希淼:隨著我國加快調整優化疫情防控措施,疊加前期一系列穩經濟措施落地實施,2023年宏觀經濟恢復態勢將不斷穩固,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速有望超過5%,但對此不能過于樂觀。從近期金融數據和實際調研情況看,我國企業和居民有效信貸需求不足等問題仍有加劇的趨勢。從金融角度看,下一步仍應采取更多有力措施,關注企業貸款增長的穩定性和住戶貸款回升的可能性,推動信貸總量更可持續地增長,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服務。

2022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這表明,下一步階段貨幣政策將穩健略偏寬松,重點在“精準”和“有力”兩個方面下功夫,進一步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精準性和有效性。預計2023年央行將綜合運用總量工具和結構性工具,加大貨幣政策實施力度,推動市場流動性更加合理充裕,繼續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為穩增長、擴內需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和服務。因此,降準、降息仍然具有較大的可能性。通過適時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將為金融機構提供長期穩定的低成本資金,優化金融機構資金結構,并向市場發出穩增長、擴內需的明確信號。目前,我國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為7.8%,還有一定下降空間。同時,繼續引導LPR適度下行,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和個人消費信貸負擔,進一步激發有效融資需求。從結構看,應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定向“輸血”,實施精準滴灌,優化信貸結構。如引導金融機構發展科創金融、綠色金融,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的支持,加強對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薄弱環節的精準滴灌。

住房信貸政策應更好地支持改善性住房需求

金融界:消費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2023年如何有效提振居民消費?

董希淼:在“三架馬車”中,消費的確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特別是外需不足的情況下,促消費、擴內需是2023年經濟工作的關鍵抓手。下一步,應重點針對居民消費不振這一突出問題,繼續采取綜合措施,大力提振市場信心,激發有效融資需求,進而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盡快回到正常軌道上來。

未來一段時間,應繼續加大對居民大宗消費特別是汽車消費的支持。我國居民的大宗消費,早期是電視空調冰箱等大件電器,目前已經切換到汽車等。因此,建議進一步引導金融加大對汽車消費特別是二手車消費的支持和服務,如支持消費金融公司等開展二手車貸款服務。應加快實施支持房地產市場發展的“金融十六條”,加大對房地產企業流動性支持,更有力推動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金融十六條”主要從供給側角度,加大金融對房地產企業的金融支持。但如果居民住房消費需求不振,房地產市場就難以真正恢復。因此,更重要的是要從需求側發力,提振居民住房消費意愿和能力。

為此,應進一步加大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實施力度,加快采取下調首付比例、取消“認房又認貸”、降低貸款利率等措施進行優化。目前住房信貸政策調整,主要集中在支持剛性住房需求,應在如何更好地支持改善性住房需求方面采取更有力的支持措施,二套住房貸款利率下限也應進行適當調整。對限購政策,也應進行適當調整。如適當放開一二線城市限購政策,允許結清貸款的居民購買第三套住房,三四線城市應全面取消限貸、限購政策。此外,還應研究降低存量住房貸款利率,并加快“帶押過戶”模式的推廣,激活二手房消費與交易市場。

防范風險是金融業永恒主題,是2023年金融工作重點之一

金融界:2023年如何更好地防范和化解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

董希淼:二十大報告強調,“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壓實各方責任,防止形成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我國金融業經過一段時期的高速發展,產生和積累了一定的金融風險。在全球經濟下行周期,疊加疫情三年沖擊,我國部分地區和行業的風險進一步集聚和顯現。從宏觀層面看,主要是高杠桿和流動性風險,比如實體部門過度負債,杠桿率快速上升。從微觀層面看,主要是金融業尤其是銀行業機構信用風險。此外,還存在影子銀行和違法犯罪風險。隨著金融綜合化經營趨勢加劇、金融產品創新加快和金融科技手段運用,金融風險更趨隱蔽性、復雜性和傳染性。

防范風險是金融業永恒主題,是2023年金融工作重點之一。新的一年,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既要堅定信心和決心,又要把握好力度和節奏。政策層面應當加大對中小銀行的支持力度,加快處置高風險金融機構,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維護好銀行體系穩健性;落實好支持房地產市場發展的“金融十六條”,加快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的調整優化,加大住房租賃金融支持力度,更好地滿足居民剛性和改善性需求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與金融良性循環;進一步壓實地方黨委政府主體責任和意識,防控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防范化解區域性金融風險。此外,還要繼續健全金融法制,補齊監管短板,提高違法成本,嚴厲懲治金融風險背后的監管失守和違法犯罪行為。

2023年應加快將部分中小銀行培育成我國銀行業的“專精特新”

金融界:中小銀行改革化險備受關注,2023年應采取哪些針對性的舉措?

董希淼:我國中小銀行約四千家,法人機構數量約占銀行業金融機構87%。中小銀行發展與穩定茲事體大,備受關注。2022年,河南、遼寧等地農商銀行、村鎮銀行等中小銀行風險顯露,引發廣泛關注。中央財辦有關負責同志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作解讀時也指出:個別中小銀行、村鎮銀行、信托公司等較為脆弱。

近三年來,處于高度不確定性的內外部環境之中,面臨經濟下行、疫情蔓延雙重沖擊,我國銀行業難以避免的周期性問題、長期積累的結構性問題逐步顯現,中小銀行生存與發展面臨一定挑戰。2023年,應采取措施進一步支持中小銀行更有效地防范風險、穩健發展。同時,加快將部分符合條件的中小銀行培育成我國銀行業的“專精特新”。

對此,我有五個方面的建議:

第一,重視中小銀行作用,對中小銀行進行準確定位。中小銀行不只是大銀行的補充,要采取措施推動中小銀行真正成為多層次、廣覆蓋銀行機構體系的重要部分,中小銀行應揚長避短,努力形成具有特色與優勢的差異化定位。

第二,加大主動培育力度,打造一批“專精特新”銀行。相關部門制定政策措施時,更加應注意公平公正,對大中小銀行一視同仁;可研究制定“專精特新”銀行評價體系和評價指標,在此基礎上評定一批“專精特新”中小銀行。

第三,實施差異化監管,適當放寬中小銀行市場準入。對中小銀行相關政策進行全面回顧,著力提升其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如支持中小銀行發揮市場化機制優勢,加快產品和服務創新,并從稅收、財政等方面加大支持。

第四,拓寬中小銀行資金來源,增強發展穩健性。支持中小銀行加快建立資本補充長效機制,為中小銀行發行資本補充債券等金融債券等獲得低成本資金提供便利;加大力度支持更多優質中小銀行優先上市。

第五,進一步夯實中小銀行發展基礎。支持中小銀行在省會城市等設立研發中心,建立數字金融聯盟,用好金融科技,加快數字化轉型。同時拓寬思路,支持中小銀行通過外部合作等方式申請業務資質和牌照。

同時,以2022年浙江農商聯合銀行成功掛牌為契機,加快推進和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大力提升農信社省級機構專業服務能力和風險化解能力。

責任編輯:

標簽: 預見2023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

免責聲明

頭條新聞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