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綜合 > 正文

上臺吧,00后“歷史講述人”

2023-01-17 07:49:17來源:中國青年報

“這是一個把傳統文化轉化為當代語言的過程,我們用舞蹈與傳統對話,跳的是中國精神、中國文化。”前段時間,北京舞蹈學院中國古典舞系碩士生姜愛東以“2022年度頂尖舞者”的身份在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上,跳出了陶淵明筆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情境。

從蟬衫麟帶到絲竹管弦,從筆墨紙硯到詩詞歌賦,歷史需要新的講述者。在北京舞蹈學院人文學院藝術理論部講師王柯月看來,隨著《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舞千年》《清平樂》等大眾文化節目的熱播,近年來,傳統文化以更加年輕化、時尚化和多樣化的話語敘述方式和媒介形態“走近”了當代青年,年輕人也在了解《千里江山圖》、反彈琵琶伎樂天、盤鼓舞等具體對象的過程中逐漸深入了解到厚重豐富的古代中國文化體系,增強了對民族文化的認同與自信,并自覺地通過音樂、舞蹈、繪畫乃至漢服、文創等媒介成為新時代中華傳統文化的再創作者和傳播者。

復興的非遺國粹、跨界的“國潮”產品、火爆的國風題材作品……國風、國潮早已不再是小眾圈子的喜好,青年的文化自信越來越多地建立在對“根”的找尋與繼承上。


【資料圖】

當“潮”文化碰上傳統文化,00后找到了“新玩法”,新的“歷史講述人”上臺了。

傳統敘事創新表達,青年“玩”了起來

吳映秋是資深古琴愛好者,從去老師家中拜師學藝,到在各社交媒體平臺上向音樂博主“云”拜師,古琴已成為她的生活方式。她明顯感覺到,古琴、尺八、阮等小眾傳統樂器在“網絡青年”中正流行。

古琴的弦音中,有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惺惺相惜,有阮籍借酒佯狂的憤懣隱忍,有司馬相如向卓文君傾訴的愛慕之情……吳映秋覺得,古琴見證著中國文化歷史,學習古琴能讓人心靜、減壓,還會遇到越來越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她所在的琴社會定期舉辦以琴會友活動,撫琴、吟詩、品茶……這些看似與90后“格格不入”的愛好,逐漸成為年輕人打破社交屏障的“竅門”。

隨著古風音樂、舞蹈類視頻在青年中掀起熱潮,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將帶有“中國風”元素的東西融入衣食住行、休閑娛樂。

“雖然只是在社團活動日才會穿著漢服,但我平時都會選擇有古典元素的現代服飾來穿。”齊博宇加入漢服社團4年多,在他看來,漢服的形制、紋飾、設計背后體現著中國歷史的發展脈絡,年輕人穿上具有獨特設計元素的服飾也能夠彰顯出個性和風格。不僅如此,很多漢服愛好者還會將制香、書法、茶藝茶道等愛好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漢服文化更像是一個載體,給年輕人提供了一個體驗古人生活,與古人對話的機會”。

漢服文化也影響了齊博宇對旅游城市的選擇,“我會選擇去北京的故宮、蘇州園林等傳統文化氛圍濃厚的地方,也喜歡穿漢服在這些地點拍照打卡”。

“一幅山水畫的精妙之處就在于,畫家會藏一些石路水路,我經常想象自己在山水之間沿著石路向上爬,探索這條路周圍的風景。”對于20歲的付潤典來說,這是中國水墨畫最吸引她的地方。在她的社交平臺賬號上,有一個關于“傳統文化與新演繹”的收藏夾,里面涉及古箏、繪畫、書法等“與眾不同”的帖子。用古箏去彈奏流行音樂,用水墨畫展現動漫人物,用中式配飾作為穿搭元素……“越來越多的博主開始嘗試潮文化與傳統文化的混搭風,我們都很愿意嘗試這樣的風格,覺得很有趣”。

用年輕人的思維與傳統文化對話,青年們“玩”了起來。在某社交平臺上,用戶可以選擇以骨笛、琵琶為設計元素的限定頭像、相機貼紙、手寫卡片等。

“我們都喜歡新奇的事物,也樂意敞開懷抱去嘗試‘不同’。”讓北京舞蹈學院碩士生林康馨深感震撼的是《只此青綠》舞臺上的“硬核”科技。綠水隱現,煙波浩渺;青峰疊嶂,層巒起伏;舞者絳唇高髻,隱入畫中……

將5G、AR技術構建的虛擬場景與現實舞臺相融,實現青年審美與傳統文化的結合,這被林康馨看作是一種“創作突破”,“當看過越來越多文化碰撞的作品之后,就會發現經過文化沉淀的作品,才能激發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讓青年更想去傳承、去捍衛、去守護,去講述中國故事”。

“青年能夠在古人的故事中找到人生答案,就是一種時代鏈接”

“詠春拳以中線理論著稱,講究貼身短打,連消帶打”“螳螂拳尤以腿法著稱,講究來也打、回也打”……今年年初,當舞劇《詠春》出現在嗶哩嗶哩跨年晚會中時,網友們發出了一條又一條“專業解說”彈幕。

在跨年舞臺上,《詠春》以一方電影拍攝片場進入,用“劇中劇”的形式,既展現了“葉師父”與不同門派掌門人之間的切磋,也展現出一代電影人的追夢歷程。

“我們一直在思考,新時代下如何講述關于中國功夫的故事。”在總編導韓真看來,武學傳承方式需要革新和融合,“雖不能窮盡中華武術的奧義,但我們希望把武術精神以及無數平凡英雄的光芒傳遞給大家,力求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形態表達”。

青年對哪些傳統文化更感興趣?如何將中華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播出去?蘇州大學新媒介與青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馬中紅在實地調研中發現,用有創造性的方式傳播有創意性的內容,更能吸引青年的興趣。她覺得,近些年出現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只此青綠》等內容都具“用專業化方式進行當代性演繹”的共同特點。

“所謂專業性和當代性,就是由專業人士以年輕人能夠接受的方式去重新演繹,這個過程不是復制原有的形態,而是用新的形態去呈現。”馬中紅認為,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很容易讓青年產生敬畏感,進而形成“接觸不到”“理解不了”的刻板印象,“傳統文化想要‘破圈’就需要從高高在上、自上而下的灌輸方式下沉到年輕人當中”。

一位身著綠衣、手捧抱枕的藝術科普博主“意公子”的短視頻前不久火爆全網。“蘇東坡的天石硯,找到你生命中注定的石頭”“什么時候會開始懷念故鄉”“打動我的蘇氏家風”“沒有生活的茍且,哪有詩和遠方的田野”……從愛情選擇到職場困惑,再到家風培育,她用“接地氣”的語言讓蘇東坡的故事在青年中頻頻“出圈”。

“我們不能把傳統文化當作是一種凝固不變的文化,在其傳播過程中要融入時代感。”馬中紅認為,“意公子”能夠把當代年輕人的痛點問題代入古人的故事講述,并且把自己定位成文化藝術的分享者和傳播者,讓傳統文化變得不再“居高臨下”,“青年能夠在古人的故事中找到人生答案,就是一種時代鏈接”。

在馬中紅看來,優秀傳統文化是青年文化再生產的優質資源池,但需要將深厚的、抽象的、專業的內容以青年更容易理解、接受和共情的形式與內容進行重新編碼和轉譯。

“知識考古”帶領青年參與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創新

“不管是《只此青綠》還是《詠春》,我們把每一次亮相都當作是與年輕人之間的相處。”韓真說,在《詠春》舞劇中,演員在臺上3分鐘要做出上百上千個動作,不同的門派要使出對應的不同招式,而演員幾乎都是90后、95后,甚至還有00后。

“年輕演員在學習功夫的過程中,不斷地補知識、學技藝、勤練習,最短的也有3個月的積累。當他們穿上服裝登上舞臺,那種對傳統文化的敬畏之心一下就出來了。”韓真感慨道。

這一點,被馬中紅稱為“知識考古”。

她在調研中發現,當《只此青綠》以驚艷的視覺形象在互聯網“破圈”后,很多年輕人開始了一場實事求是的考究歷史之旅。《千里江山圖》的創作背景是什么?北宋晚期天才畫家王希孟創作該畫時用的是什么顏料?演員為何要梳高聳的發髻?

“在這個過程中,年輕人開始主動去了解中國繪畫,了解宋代以及當時的文化藝術。”馬中紅覺得,95后青年更具有“求知欲”和“好奇心”,他們容易發現舞臺上所呈現出的細節,并且還帶著一些考證歷史的“倔強”,“當青年主動去考究歷史,這就不再是單純的說教過程,而是在邀請他們一起參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創作”。

北京舞蹈學院碩士研究生尤佳悅的歷史求知欲來源于一次又一次的舞臺展現。一次機緣巧合,還在讀本科的尤佳悅觀看了中國漢唐古典舞作品《謝公屐》,這是一支展現魏晉文人之風的舞蹈,作品表現魏晉士人“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的人物群像。

“參與排演作品的老師和同學不斷翻閱歷史文獻,了解謝靈運的生平、魏晉時代特征、地域文化特色。目的是為了盡可能真實地體會古人當時的心境,再把感受轉化成肢體語言。”尤佳悅說,一段時間下來,自己也產生了一種“編舞沖動”,“我很想自己去發現更多的歷史,去表達、去實踐,把更多的傳統舞蹈予以當代轉化,呈現在舞臺上”。

“傳統文化需要傳承,年輕一輩只有真正對傳統文化感興趣,才會去主動學習與傳承”。自《只此青綠》開啟全國巡演后,總編導韓真和周莉亞對舞臺進行過多次打磨。周莉亞說:“很多年輕觀眾進行了相當專業的研究,不僅是舞臺上展現的。求知欲帶動了大家對于這些文化的熱愛,這種參與感也是一種傳承。”

責任編輯:

標簽:

免責聲明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