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0 07:09:55來源:中國青年報
湄洲灣大橋
古建敖
6月28日,福廈高鐵湄洲灣跨海大橋上,伴隨著海潮呼嘯卷動,一輛試驗列車飛馳而過。“453km/h”,電腦屏幕前顯示出試驗列車單列最高運行時速達到453公里,標志著CR450新一代動車組研制取得新進展,中國高鐵發展邁出新步伐。
(資料圖)
這趟疾馳的列車掀起的風,吹過海灣,吹向大地。作為福廈高鐵關鍵控制性工程湄洲灣跨海大橋的建設者,我們曾經戲言“福廈高鐵的一小步,中國高鐵的一大步”。戲言成真,我,一個27歲的技術員,因為參與建設了湄洲灣跨海大橋,與這“最高時速”產生了奇妙的連接,而與奔騰的中國,與超級工程站到了一起,非常自豪。
2018年,剛邁出大學校園沒多久的我,來到了湄洲灣。看著海潮卷動浪花涌向天際,我知道,我的青春將會與這片大海、這座大橋有著不可斷絕的密切聯系。
中鐵十一局承建的湄洲灣跨海大橋長14.7公里,海域施工長10.8公里,主橋為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矮塔斜拉橋,主跨180米,跨越湄洲灣規劃3000噸級航道,設南北兩座雙柱式主塔,橋面以上塔高30米,共有28根斜拉索,施工精度高、技術難度大,是國內首座跨海高鐵矮塔斜拉橋。
進場之初,面對緊張的施工工期和超長海域施工難題,我們一方面要在茫茫大海上快速搭建10.8公里長的臨時鋼棧橋運輸通道和上百個海上作業平臺,推動主體工程和臨時便橋施工同步展開;另一方面,要通過細致記錄和大量試驗,掌握潮汐規律、海底地質、海水腐蝕等情況,唯有這樣才能突破技術堡壘。
踽踽獨行,不如雙管齊下。用“二倍速”搶贏“消失的時間”。為此,在主棧橋施工期間,除南、北岸兩個作業面外,我們還在海上建造了一座“孤島”,由這個“海中島”同時向兩岸施工,將“24小時”變成“48小時”。
值守海域之上,吃住都在島上,那時的我們只能靠船只定期進行生活物資補給。夜班的時候,由于海上晝夜溫差大,我在當年的10月份就第一個領到了項目配發的軍大衣,穿著短袖上班來,穿著大衣下班去,望海潮、聽風吟、侶落日、友鷗鷺,成了最難以忘懷的記憶。
就這樣,項目4個工作面同步作業、加快施工,為搶通橋梁建設“生命線”提供堅強保證。
在與工班長胡大財、彝族小伙兒申子小花等混凝土的間隙,我坐在80米高塔頂的搖曳燈光下,背靠漆黑的湄洲灣,遠眺泉州城的一片煙火璀璨。遠處的萬家燈火與這里的靜謐黑暗形成鮮明對比,好像不在一個世界。
突然,嘶吼的風聲從背后的黑暗里傳來,模板上的加固鐵鏈叮當作響,腳下的濤聲也緊湊起來,豆大的雨點急促地砸下,天地似乎搖搖欲墜。胡大財趕緊拿上了大塊防雨布罩住澆筑面,我也迅速檢查模板及泵管加固情況,確保混凝土到場之后隨時可以澆筑。
經過認真查看,塔柱下部的泵管加固扣件松動,存在安全風險。雨在風的作用下,水平切在臉上,吹得人生疼,而此刻,我們心中只有一個信念——趕快加固!
海上的風雨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雨停之后,泵管順利完成加固,混凝土也成功澆筑。此刻已是2021年2月11日,農歷大年三十0點20分。
從塔上下來的時候,我才顧得上往下瞥了一眼,備用吊車、指揮車,安全員、設備員、試驗員在橋上待命,車燈、手電匯聚成海面上一片閃耀的光點,讓人安心。剛才的驚魂未定,彷佛只是幻覺插曲。
“咻——啪——”一枚煙花升起,又在夜空炸裂,倒映在海面之上,猶如逆飛的流星。腳踏厚實的岸上,我看著煙花,拿出手機給遠在河北的父母發了條信息:“爸媽,過年好!今年過年就不回去了,我在這里挺好的!”
富饒的大海充滿挑戰,也滿載希望。駛向遠方,就要把陸地的氣息拋在后方;壯志凌云,就要乘著這陣清風而上。我身在現場,望著海潮,海面上波光粼粼、浮光躍金,像是一個個珍寶待人擷取。
“國內首條跨海高鐵”“國內高速鐵路最大跨度移動模架”“海域施工長度10.8公里”……對于一名青年技術員而言,這些“響亮的名頭”,像是要躍出紙面般地直刺腦海,只會激起無窮的好奇心和征服欲。湄洲灣跨海大橋像一片沃土,承載著每一名技術人員的夢想,我也不例外。
醉于觀察,勤于研究,臻于創新。2020年6月9日,一封喜訊帶著海風的味道突如其來,我作為第一作者申請的《一種方便吊裝的預制混凝土板組件》成功獲得專利授權。備受鼓舞的我,后續還參與了斜拉橋塔部掛索施工懸掛操作平臺、錨固塊可滑移模板裝置等國內高鐵海域施工關鍵技術研究,在這片藍海,我實現了年少的“發明家夢”。
而我,只是福廈高鐵“登高者”中最不起眼的一員。建設期間,我們團隊用勤勞和智慧克服種種困難,出色完成一項又一項施工任務。湄洲灣跨海大橋在建設期間獲國家專利授權30余項,完成工法創新6項,多項技術被鑒定為國際先進水平。
湄洲灣有狂風驟雨,更多的是風和日麗;鐵路建設者的生活也不僅僅是鋼筋混凝土,還有詩和遠方。作為一個北方人,我似乎骨子里就向往著那片海洋。
蔚藍的大海、雄偉的大橋迅速激發了我的攝影愛好,催促我從一名中國夢的普通建設者,向一名鐵路建設故事的記錄者、大國基建好聲音的傳播者發展。
由于對大橋施工技術的了解,屹立在湄洲灣上、望著海潮翻涌不歇的我,手頭的筆尺變成了定格時光的鏡頭,記錄起這座“超級工程”也更加得心應手。影像一幀一幀跳動,建設者們一步一步向前,我拍攝的湄洲灣跨海大橋移動模架施工紀實視頻被各大媒體轉載,湄洲灣跨海大橋在口口相傳、嘖嘖贊嘆中,成了這片海域最閃耀的明珠。
望海潮,試比高。我們炙熱的青春與奔騰的列車,終于在湄洲灣跨海大橋,凝聚成新時代中國的強勁脈搏。
古建敖(27歲)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標簽:
在與工班長胡大財、彝族小伙兒申子小花等混凝土的間隙,我坐在80米高塔
近日,在距離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市280公里的一個偏僻小山村——廣
已認定的長城分布于中國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包括長城墻體、壕塹、
“一個‘贏’字就包含了‘亡’‘口’‘月’‘貝’‘凡’五個字,代表著
7月8日晚,“酷酷的海南—海南的N種打開方式”主題推廣活動在海口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