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7 18:13:37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資料圖)
9月7日,記者從河北省自然資源廳召開的新聞發布會獲悉,在承德豐寧滿族自治縣首次發現兩具1.3億多年前“熱河生物群”植食性恐龍化石,一只為新屬種,屬于較為原始的角龍類,全身骨骼保存近乎完整,是填補角龍類恐龍演化發展“斷鏈”的重要一環;一只屬于劍龍類,骨骼、皮膚印痕保存近100%,其保存面積和完整程度世界罕見。
據了解,此次發現的兩具恐龍,是化石保護相關工作人員在巡查過程中,發現部分裸露的化石骨骼,為避免次生破壞,經自然資源部批準,進行了搶救性挖掘修復。
其中,角龍類恐龍為較原始的角龍類,體長約1米,全身骨骼保存近乎完整。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張福成教授介紹,一般認為角龍類恐龍演化由原始到成熟過程中,頭上逐漸出現大型角等頭飾,行走方式也從兩足轉向四足。出自早白堊世地層,兩足行走、具有微弱的頭飾結構,恰好處于這一轉變的中間位置,是填補角龍類恐龍演化發展“斷鏈”的重要一環。
劍龍類恐龍化石全身骨骼完整、清晰可辨,是“熱河生物群”以及河北省境內首次發現劍龍類恐龍,體長約5米,比河北省內以往發現的其他恐龍都要大得多;也是首次在河北及“熱河生物群”核心區域內發現,說明早白堊世時期中國北方依然有劍龍類恐龍活動。值得一提的是,該劍龍類恐龍保存有完整的皮膚印痕,其保存面積和完整程度世界罕見,對于認識劍龍類恐龍乃至所有恐龍的體表特征、生理機能以及早白堊世時期地理環境、氣候變化具有重要的意義。開展對它的修復工作對于揭示劍龍形態特點、時空分布、骨板的作用,以及劍龍滅絕與環境變化的關系等科學問題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河北承德恐龍化石修復項目已經完成,后續化石發掘修復團隊將根據化石標本,制作等比例的3D復原模型,并開展相關科研、科普工作。
(總臺記者 萬靈 王帥南)
責任編輯:標簽:
9月7日,記者從河北省自然資源廳召開的新聞發布會獲悉,在承德豐寧滿族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徐啟祥中青在線記者齊琪)9月7日凌晨,經過90分鐘
中交地產股份有限公司參股公司廈門保潤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與中國民生銀
其中,海曙區HS17-03-12a地塊土地面積5 1976公頃,為城鎮住宅及配套用
在今年8月蘇州四批次土拍中,保利發展以121521萬元競得該地塊,樓面價2